
2024年3月16日
很多人問我:「你在美國發展得很好,為什麼選擇回台灣?」我其實每次聽到這個問題,心中浮現的不是商業邏輯,也不是市場規模,而是一張照片——一張我父母年輕時在鄉下耕田、滿手泥土的照片。他們什麼也不懂人工智慧,但他們教會了我一件事:「賺錢是為了家,不是為了自己。」我去美國,是為了學技術;我回來台灣,是為了讓這些技術成為台灣人的依靠。我們這一代人,是在存錢與省錢中長大,在風險與不安中投資,最終也希望能在某個時間點,把所學、所得、所能,交還給我們最愛的土地。很多人誤會人工智慧是科技,是效率,是演算法。但我看到的人工智慧,是一種價值的容器。它可以是自動為父母安排退休金的最適配置,可以是提醒我們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的週期,可以是替我們在身體出狀況時,自動凍結不必要的高風險投資,可以是將我們用一輩子辛苦換來的資產,透過技術穩穩交給下一代。這樣的人工智慧,已不只是理財工具,它是延續我們責任與關愛的橋樑。我把它叫做「情感型人工智慧財富系統」。它懂得什麼時候該冒險,也懂得什麼時候該守成。它理解風險,也尊重遺願。它是科技,也是「人性智慧的延伸」。我曾經參與過幾個超高淨值家族的資產規劃,看到的不是奢華的生活,而是一種深刻的焦慮:「我走了之後,這一切會怎麼走?」於是我明白,真正高階的財富設計,從來就不是讓自己活得更舒服,而是讓周遭的人活得更穩定、更有選擇權。這也是我想把人工智慧系統放在台灣的原因:台灣有全亞洲最強的儲蓄率,卻缺乏真正能幫助資產保值增值的智能系統。台灣的長照與退休制度尚未完善,很多家庭財務壓力龐大。台灣的年輕人對理財沒有信心,因為缺乏信任的數位工具。我想說的是:賺錢不是錯,但如果能用這些錢讓別人好,那才是真正的財富。有人問我:「你研究人工智慧系統,是為了賺錢嗎?」我很坦白地說,是,也不是。是,因為我相信好的系統需要資源去推廣;不是,因為我更在意它帶來的改變。如果它能:讓一位單親媽媽更安心地為孩子儲蓄讓一對長年照顧老父母的中年人,不再為醫療費煩惱讓一位年輕工程師,在沒有人教他的情況下,靠人工智慧了解風險與報酬那我覺得,這個系統就幫我積了一點功德。科技,終究是人造的。它真正的價值,是看我們拿它來做什麼。2025到2035,將是人工智慧數控在全球金融與社會應用最關鍵的十年。台灣若能把握這十年,不只可以建立自己的數位財富防線,也能在亞洲扮演引領者的角色。我已經準備好了,把三十年所學,全部獻給這塊土地。只希望,有更多人和我一樣,相信科技能帶來溫度,相信賺錢不只是為了自己。
